01 让南瓜成为南瓜
在我接触特需孩子之前,偶尔也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见到特需群体。每一次,我都会下意识地思考公平与幸运的问题。如果我偶然遇到的是儿童,总不免狭隘地报以同情;如果遇到的是成年的特需群体,也总会有点害怕,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无来由的攻击。就像这首小诗中开头的疑问,在没见到南瓜之前,其他蔬菜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南瓜这种蔬菜。但南瓜一直存在着,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成长着。2023年11月,我第一次参加“一个拥抱”项目的时候,就对小济的印象很深刻,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。当时小济由他妈妈陪同过来。起初他有点紧张,刚进入教室的时候一直待在靠近门口的角落里。陌生的大人、跑动的小孩子都让他感到压力,于是他不停地揉眼睛,时不时会大叫一声,发泄自己的不安。我当时以为他眼睛不舒服,但看小济妈妈并没有阻止他揉眼睛,并且一直柔声安慰他,大概猜到他只是紧张。因为当天我搭档的是另一位小孩子,玩起来便没有再关注他。当天的课后复盘环节,小济的助教分享了她的感受,我便将这个可爱的小孩记住了。小济的触觉相对敏锐一些,他喜欢用手去探索环境。当天我们的游戏是用树叶做粘贴画,小济在环境中获得了安全感之后,非常乖巧安静。游戏将要结束的时候,他把手举到了眼睛的位置,然后尝试着用手去轻轻触碰了助教老师的脸。小济妈妈说,他应该是很喜欢助教老师,所以想用手去描摹她的样子。我想到了“爱不释手”这个词。有时候,经历过社会化的成年人会用语言遮蔽真实的想法,但是孩子总会用最直接的行动表达自己的亲近感。第二次来“一个拥抱”项目,我先看到的是小济的笑脸。他是小跑着冲进教室的,经常揉着眼睛的手也腾了出来,做出翅膀的样子,在教室里“翱翔”。
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,我却感受到小济身上巨大的潜力和成长。

他能快速反应,做出相应的行为。他的手指灵活,能完成精细度高的手部动作,例如这次他就能把对折粘住的贴纸一点点展开,保证它完好无损。他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,并且尽量控制自己去听从引导,调整自己的状态。活动结束的时候,小济是跳着回去的,他应该是真的很喜欢这里。在这儿,你可以感到压力,但不会因此被质疑。你可以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,而不会被纠正做一个框架里的“正常”人。让南瓜成为南瓜,而不是逼他成为其他的蔬菜。我想这才是我们愿意成长的原因。
02 身体比嘴巴先微笑
认知活动有个环节是亲子游戏,赵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张人体轮廓图,请小朋友们做一下相关的动作,然后用贴纸贴到对应的部位。我和助教老师与小济一起玩这个游戏。在贴贴纸的时候,小济有个贴纸贴错了,小济妈妈善意地提醒了他。这之后小济的情绪慢慢有了变化,他在贴贴纸时,如果听到妈妈再说话,就会呲牙,捶自己的下巴。我和助教老师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,尽量用温柔的语气去引导他把关注放到游戏上,但内心焦急,担心他负面情绪会持续下去。我突然想到,当自己生气的时候,身边如果有很多人安慰自己,反而会感到困窘和焦躁。我看助教老师不再说话,一直温柔的微笑看着小济,我也安静下来。这时候小济妈妈对他说,你生气了吗?那妈妈先站远一点,你们自己玩一会。
这之后,我们尽量给他正向引导,对每个正确行为给予鼓励,他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。

在《请你像我这样做》环节,所有人跟着赵老师一起认识身体各个部位。不知道是否有意为之,赵老师选择的动作都是开阔向上的动作。
举手、伸展、叉腰、蹦跳,跃起的那一刻,我们的身体比心灵先感受到了快乐。小济的心情被这个游戏带动起来,四肢忙着运动,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。

有本书叫做《高能量姿势》,美国社会心理学家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埃米·卡迪花费了将近10年的研究,提出了“高能量姿势”的理论:身体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,心理可以改变行为,而行为最终可以改变做事的结果。
如果情绪的乌云遮盖了阳光,有时候,我们可以借助高能量的动作疏导自己的情绪,让自己重新站到阳光地带。刻意练习得多了之后,我们就能拥有“快闪”的能力,快速识别和疏导负面情绪,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。
03 此行又山高路远
大人是钝化的小孩,小孩是浓缩版的大人。每个孩子都对世界有天然的敏锐感知,这点在小济身上有明显的体现。特需孩子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上,都需要家人付出超越常规的心血。由此可见特需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又该应对多少的问题和偏见。

如何对待特需孩子,不管对于他们的家人、老师以及社会来说,都是一条漫长的旅程。课后的回顾环节,很多志愿者也回想起自己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的心理感受。第一反应是害怕,第二反应是同情。但在接触了这些孩子之后才知道,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小孩,有普世的情感和奇妙的想法。生理上有问题的孩子一样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参与运动和社会活动。他们就像近视的人,只要佩戴一副眼镜就能如常生活。轮椅、辅助器械,就是他们的“眼镜”。对于大众来说,不必害怕,也不必过度关心。特需孩子出行基本都是由家长陪同,我们能做的,只是友善地报以微笑或者一个拥抱,他们便有生长的空间。“南瓜默默生长。”刚来北京的时候,我总用这句话鼓励自己。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总会有一些默默生长的时刻,可能是他人暂时看不到的付出,也可能是一些不会被人知道的善举,甚至是自我的一点点进步。就像是南瓜一样,如果你每天盯着它,可能只能看到一点点的成长痕迹。但当我们拉长时间的跨度,一个月、一年,就会看到惊人的变化。一颗小小的种子,也能成为甜美的果实。
1. 如果遇到特需儿童尖叫或者拍打自己时,我们该如何做?
首先,不要紧张,也不要对他们做出嫌弃的眼神或者动作。
如果有家长陪同,可以先观察家长是如何引导孩子的,如果家长不在旁边,我们可以先平常心对待,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动作。
特需孩子如果发生尖叫的行为,可能是因为孩子比较紧张,又或是在表达开心的情绪。若孩子比较紧张,可能是陌生的环境、陌生的人、陌生的事情,孩子可能会有一种失控感,这种情况下,可以找一些孩子熟悉的人、事、物,孩子找到了熟悉感、可控感,紧张的情绪就会慢慢缓和。若孩子是开心地尖叫,首先先认同孩子的情绪,如向孩子表达“你很开心,对吗”,然后再慢慢引导,“我们开心,可以大笑,但不叫,可以吗?”
2.如果孩子有情绪,不愿继续参与,我们应该怎么办?
首先,先处理情绪,再解决事情。
理解孩子的情绪,不当面责备孩子,因为情绪不分好坏,当下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,接纳孩子真实的情绪表达,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,待情绪缓和后,再尝试邀请孩子参与即可。
审编/徐琪
排版/夏天
——END——
北京市志善社区服务发展中心(简称志善)。志善诠释为“志善益邻”,用爱连接,用心行善。
志善旨在帮助社区弱势群体与社区有效融合,实现“建立仁爱、和睦、奉献,充满希望的社区生态”的美好愿景。
志善执行的公益项目为:
“助医小家”项目:
为来京就医的贫困大病患儿家庭搭建一个“温暖的家”,为他们提供住宿、基础生活设备及物资、资源链接、心理关怀、家庭支援等服务,协助在就医过程中得到社会关怀,渡过难关,早日恢复健康。
“一个拥抱”社区融合项目:
在全人发展观理念的指导下,为脑瘫、自闭、唐氏、发育迟缓等特需儿童创造社会参与的机会,通过个案服务、多元课堂、融合活动、赋能培训等方式,建立多方、多元支持体系,推动特需儿童无差别成长。
“爸爸村庄”项目:
是“做个真父亲”与北京市志善社区服务发展中心合力打造的家庭成长公益项目,目标是通过“做个真父亲”的讲座、训练和系列营会,唤醒父亲的心转向家庭,训练父母成为孩子的生命教练,帮助孩子全人生命成长,把真爱带进家;并扶持有共同愿景的家庭结成“村庄”,共同养育孩子。
追光两代人项目:
专门致力于帮助陷入迷惘、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10-18岁青少年及其家长。通过组织多主题小组活动、短期营会、家长沙龙、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等方式,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价值观、找到生命的意义,协助两代人一起改变、重建家庭和谐关系。